水深之处福音网


每日经文

 我们晓得凡从神生的都不犯罪,那从神生的,保守自己,那恶者也就不摸他。(约翰一书五18)阅读原文: 撒但无法越过的地方 

联络我们: QQ #1369535264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今天传福音了吗?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,可以用以下工具分享给朋友!

关于清明节(一)──冥冥重泉哭不闻,萧萧暮雨人归去

  • PDF

  三月一过,清明节就近了。

  这几天夜里,偶尔会听见屋外的雨声。奇怪的是,当你一觉醒来,什么痕迹也没有留下。

  摸摸球鞋的表面,是干的。再摸摸竿子上的衣物,也是干的。

  大家照常出门,上班的上班,上学的上学。

  除了林书豪的伤势严重,确定这个球季报销以外,好消息还是好消息,坏消息还是坏消息,没有什么特别的发展。连今天早上吃的三明治,也是在同一家早餐店买的,没有比昨天更甜或更咸。

  可是清明节确实是越来越近了,就像家里的小猫小狗,把脸凑到你的床上,两只眼睛圆滚滚地直盯着你瞧。

  这意谓着又一次的放假,以及又一次的舟车劳顿。

blossomgrave8

  所幸现代人越来越不拘形式,早几天扫墓也可以,晚几天扫墓也无妨。有些长者甚至会告诉你,重要的是心意,不是外面的繁文缛节。

  最近几年的扫墓,无论是父族母族,都喜欢提早几天进行,加上我在台北有事,也不可能在非假日回到台南;而大家又觉得你是基督徒,不能拿香,只能帮忙打扫,去不去都无所谓。所以这些年来,「清明」对我只是一个单纯的节气名词,而不是任何其它事物的同义词。

  话说回来,今年的清明节也不是和我完全无关。因为我在网络上键入了「清明」两字,特地找了一些数据。

  我找到一首白居易的诗,内容居然让我有一点感触。

「乌啼鹊噪昏乔木,清明寒食谁家哭。风吹旷野纸钱飞,古墓垒垒春草绿。

 棠梨花映白杨树,尽是生死别离处。冥冥重泉哭不闻,萧萧暮雨人归去。」

──唐白居易《寒食野望吟》

  白居易的名气虽然比杜牧大,但他这首诗就没有杜牧的「清明时节雨纷纷」那么有名了。可是我觉得,这首《寒食野望吟》一点不在那首《清明》之下。

  当风在旷野吹起,你为前人所撒的纸钱也都飞起,飞扬在一座座沉重的古墓上。一座又一座的古墓,一丛又一丛的春草,绿得简直要发烫。

  可是这么绿的春草,却无法把生命渗透到幽冥之下,只能让那些古墓,那些无声无息的枯骨更为寂寞。再加上棠梨花是洁白的,白杨树也是灰白的,白茫茫的一片,那种生死别离的感受就更强烈了。

  读到这里,我们才发现「冥冥重泉哭不闻」是多么可悲。群鸟在乔木那里聒噪,人们也在某处放声恸哭,但彼此呼应的声响就和绿意一样,传不到深而又深的九泉之下。既然亡者无语,生者也只能在绵延不绝的暮雨中各自归去。

  白居易不是基督徒,可是他也知道「冥冥重泉哭不闻」。

  在《旧约圣经传道书》九章,有一段话很值得一读:「活着的人知道自己必死;死了的人却毫无所知,也不再得赏赐;他们的名被人遗忘。他们的爱,他们的恨,他们的嫉妒,早都消灭了;在日光之下所行的一切事上,他们永不再有分了。」

  ──何止哭声,日光之下的一切都与亡者无关了。他们还在,却不再有分于地面上的事物。他们听不见你哭,闻不到你的爱,也无法再抚摸你的肌肤。

  耶稣自己也说过:「人若赚得全世界,却赔上自己的魂生命,有甚么益处?人还能拿甚么换自己的魂生命?

  所以我们去扫墓,真的不过是「扫」墓,把环境打理好,为先人摆上一束鲜花。因为无论我们再怎样尽心竭力,也不能把一丁点的什么带到地下。

  可是还活着的人们,却有诡异的对应之策。

  他们也知道死人不能带走什么,所以他们就把有形的东西烧成灰烬,假设这些东西化为无形后,能够被带到看不见也摸不着的阴间。

  这就是为什么秦始皇过去两千多年了,今天仍然有人拚命烧纸钱、纸衣、纸屋、纸车、纸司机、纸奴才、纸手机、纸猫纸狗纸八哥。有一位中国大陆的弟兄告诉我,他们那边甚至还有纸小三和纸二奶。

  一个曾被「无神化」的国家,如今居然能这么青出于蓝,除了发出几声意味深长的「喔,喔」,你还能说些什么?

  我真正想说的是,如果我们对生死的奥秘根本没有清楚的认识,只知道跟随传统,在清明节的这天预备这个,预备那个,那么我们所预备的究竟要带给谁,又到底是为着谁呢?


「无知的人哪,今夜必要你的魂;你所豫备的,要归谁?那为自己积财,对神却不富足的,也是这样。」──路加福音十二章20-21节

关于「清明节」的相关阅读:

最后更新于: 2012-04-21 23:34


水深故事网站地图水深之声联络我们 | 桌面版 | 手机版 | 回页首
版权所有 Copyright © 2015 水深之处福音网 http://www.luke54.net
耶稣讲完了,对西门说,把船开到水深之处,下网打鱼。(路加福音 五4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