去年在捷运上造成重大伤亡的郑捷,一审时被法院依杀人等罪判处死刑,但郑捷的律师主张他犯案时才21岁,几乎没有社会经验,应有教化的可能,另外他提出成长过程背景与人格发展有重大关系,所以要声请传唤心理师及郑捷的高中老师。但多名被害人及家属到庭时,有的哽咽泪崩,有的破口大骂,对郑捷是深恶痛绝。新闻中这样写着:
被害人史艾芙琳泪崩指出,难忘郑捷凶狠模样,至今自己过得很痛苦,生不如死,「若没有判郑捷死,请判我死」;死者张正翰的母亲张素密说,郑捷把别人的生命拿来玩,他从来不觉得自己做错事,「我的孩子被杀了,杀人的人却不用死,我不甘愿」,郑捷破坏四个家庭,希望法官为他们主持正义,判郑捷死刑,且速审速决。
新闻中的史艾芙琳,就是那位被砍了三刀,少了一边乳房的可怜女子。她还说至今必须仰赖安眠药入睡,看到人群会发抖,「为何不把我砍死算了,让我受这种折磨?」
听了被害者及家属的遭遇,实在很令人同情,也不由得想起了一个值得讨论的点:被害者要不要原谅加害者?
会想到这个问题,是因为上周,美国南卡罗来纳州查尔斯顿小区也发生了大屠杀,凶嫌迪伦鲁夫进到当地的教堂中枪杀了九人,但部分受害者家属在法庭上表示将原谅凶嫌。一位死者的女儿表示:「你夺走了我非常珍惜的人。我永远都不会有机会与她说话了。我再也不能拥抱她了。但我原谅你。愿主怜悯你的灵魂。」另一名亲属也呼吁鲁夫要忏悔,相信耶稣基督:「我原谅你,我的家人也原谅你。」
犯法的必须在法律面前接受制裁,此事自不待言。但就着受害者和加害者的关系而言,这些基督徒宽宏大量的表现,是不是表示圣经教导我们一定要原谅加害者呢?
表面上看起来,好像是这样的。在马太福音5章44至45节,耶稣说:「但是我告诉你们,要爱你们的仇敌,为那逼迫你们的祷告,你们就可以作你们诸天之上父的儿子;因为祂叫祂的日头上升,照恶人,也照好人;降雨给义人,也给不义的人。」6章14至15节则说:「因为你们若赦免人的过犯,你们的天父也必赦免你们;你们若不赦免人的过犯,你们的父也必不赦免你们的过犯。」而在18章21至22节中,马太又这样记载:「那时,彼得进前来,对耶稣说,主阿,我的弟兄得罪我,我当赦免他几次?到七次么?耶稣对他说,我不是对你说到七次,乃是到七十个七次。」在这些经节中,耶稣似乎都在教导我们要赦免人,原谅人,不要记仇。
但是且慢,事情并没有这样简单。其实,耶稣的很多教导都是特别针对门徒的,并没有要求每一个人也这样做。请看,在前述援引的马太五章、六章耶稣的教训,其实在「开训」之前,圣经就先点明诉求的对象并不是群众(一般大众),而是门徒:「但祂看见这些群众,就上了山;既已坐下,门徒到祂跟前来。祂就开口教训他们说......」(太5:1-2)而后一处经节,很明显彼得是询问他和弟兄,也就是同为门徒者之间的关系。换句话说,先决条件是你必须是一个「门徒」,而耶稣所要求的也只是「门徒」。
为什么?因为门徒信了主,神是他们的父;这正是在上述那些经节中,耶稣屡屡提及「父」的缘故。门徒既然有神永远的生命,而这生命是无限无量的,并且神又是称无为有、叫死人复活的,所以他们才能一再地赦免别人。其次,门徒也是跟随主的人。他们不仅是信主,更在各方面接受了教导。
但一般的社会大众并没有神的生命,也没有跟随耶稣,用那些标准来要求他们并不实际。做不到的事,一味要求他们又有什么用?即便是基督徒,如果时间酝酿得不够,恩典享受得不够,都有可能赦免不了人,何况是其他人?
有一种的生命才有一种的度量,有一种的教导才有一种的成全;没有这样的生命和教导,却要求他们去展现不死的爱,无限的赦免,结果只是折磨人,叫他们心里更受伤而已。
你为什么能赦免弟兄?因为你和弟兄同样有神的生命,你们同是从恩典出生的。
你又为什么能赦免仇敌?因为神那无差别的爱,超越一切的爱在你里面,叫你能放下。
那些看似「不可能」的嘱咐,其实只是针对信主的人,并不是说给全人类听的;但不管对于信徒或社会大众,我们第一要做的并不是要求他们赦免,而是对他们表同情,与喜乐的人同乐,与哀哭的人同哭。虽然现在我们看见他们这样的恨,这样的受苦,很是不舍;但将来他们若是信了主,并且恩典充足,自然而然就能放下,从仇恨的纠缠当中破茧而出。至于当下,他们需要的就只是拥抱而已,就只是福音的盼望而已,并不需要更多的重担了。
请容我再多提一件事:爱,很好,但要爱得有智慧。
去年郑捷的案子一发生的时候,有个很热心的小女生立即在网络上呼吁说,郑捷犯下这等大案,肯定要被判死刑,赶快串连起来为他祷告,希望在他死前能听见福音,不然就要灭亡了!
但我却没有这种感觉,于是很务实地告诉她:「现在的当务之急不是公开为郑捷祷告,而是为被害者的家属祷告,他们需要很多很多的安慰。」
后来她就气呼呼地走了,好像看到一个很没有爱心的人,一个很冷漠无情的人。
我觉得对她很抱歉。其实她说的也没错,谁不需要福音呢?越坏越糟糕的人就越需要福音。问题是:还没有对被害者及其家属表示同情,就先把全副精神放在对凶嫌的关切上,这样心里会感觉平安吗?我们最该做的,是不是应该先与受害者站在一起,安慰并鼓励他们?
只因为他们是受伤害的人,理由就这么简单。何况与受害者站在一起,并不等于对加害者丢石头,那是两回事。伤害人的固然也需要被爱、被拯救,但那是另一个故事了!
< 上一篇文章 | 下一篇文章 > |
---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