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看这部影片以前,就有教会的弟兄提醒我:导演雷利史考特是无神论者。
我觉得这很有趣,因为上半年的《挪亚方舟》和《上帝之子》,前者的导演是犹太人(同时也是无神论者),后者则是基督徒,现在又加上了一部白人无神论者的圣经电影。
所以你如果是基督徒,希望你一开始就知道,这部《出埃及记:天地王者》(Exodus: Gods and Kings)虽然取材于圣经,但和福音关系不大,无须有过多的期待。
电影剧照/图片出处:维基百科同名条目http://bit.ly/1yYT7Ba
一
先说整体感受。虽然有名导演和名演员,又有许多气势磅礡的场面,特效堪称一百分,但厅内的观众坐不满一半,稀稀落落,过程中也缺少该有的惊呼声;直到快到片尾,埃及的追兵崩盘似的从山崖上整队翻落,才听见年轻女孩们「啊」的一声。
所以,这部影片既不是福音电影,也不算是娱乐片,虽然动作很多,却有那么一点沉闷。
看得出导演试图驾驭一部壮阔的史诗巨作,探讨信仰的价值,并在其中「置入」对当今国际社会的观感。但我不觉得他成功了。相反的,由于想要表现的素材太多,主轴被淹没了,没有一个足够鲜明的议题、一个强大的意念在那里支撑起整部作品。而希伯来人获得「自由」的意义何在,也没有后续的着墨。换句话说,这部电影的剧本是单薄的,缺乏足够的底蕴。
于是,这部电影便成了鬼才导演的平庸之作,对于信仰及人性的省思都流于表面。
值得一提的是,还有人指出摩西与法老拉美西斯的兄弟情仇,寄寓了导演对弟弟东尼史考特的追念(片尾有打出字幕向后者致意),但就连这一点的情韵,恐怕观众也不能有太多的感受吧?
那么在角色的塑造方面呢?
饰演摩西的克里斯汀贝尔,展现演技的机会很多,但似乎没有把握好,特别是摩西「文武双全」的领袖气质,以及在种族和信仰议题上的挣扎。至于其他演员,由于导演必须关照十灾等诸多事件,节奏上不免有一点「赶进度」,多数演员的形象是平板的、脸孔模糊的;除了饰演「嫩」的老牌实力演员,以及西坡拉(摩西之妻)柔中带刚的那一点倔强,很难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。
所以,「有心为之,欲振乏力」是我给这部大作的整体评价。它不算坏,却不会是那种看了以后让人念念不忘的故事。
故事的舞台/图片出处:http://zh.wikipedia.org/wiki/File:Nile_River_and_delta_from_orbit.jpg
二
再来我们从各种设定,深入一点来谈谈。
本片开始于埃及对赫人的战争。埃及王子摩西与拉美西斯从小一起长大,但在战事中的表现,引发了拉美西斯对摩西的忌妒,进而在摩西巡视比东城、与希伯来奴隶谈话之后,拉美西斯母子抓到摩西的把柄,将他驱逐流放。那个把柄就是希伯来的首领嫩告诉摩西:他其实是希伯来人,被法老的女儿收养而成为王子。后来摩西逃过宫中差来的刺客,定居于米甸地,并与西坡拉结婚生子。九年后,他却抛家弃子回到埃及,拯救希伯来同胞,最后成功带领他们出走。
那些与圣经文本相左的枝枝节节,我们就不多分析了。但是有一些根本性的改动,还是很值得拿出来探讨的。
(一)对希伯来身分的认同
在出埃及记原文中,摩西虽然被法老的女儿收养,却是从小被生母(以乳母身分)养大的,所以他很清楚自己就是希伯来人。后来他长大出去到同胞那里,看见他们所受的重担,又看见一个埃及人打一个希伯来人,他就把那个埃及人打死了。想不到这件事传开了,法老因而想要杀摩西;但摩西逃避法老,躲到米甸地居住。此外希伯来书还指出,摩西因着对神的信,长大后「拒绝称为法老女儿之子」,而且「宁可选择和神的百姓同受苦害」,在抵拒王室关系的事上,是相当具有主动性的。
到了电影中,改成摩西是被姊姊米利暗养大的,而且米利暗并没有透露自己和弟弟的关系。摩西是与约舒亚的父亲「嫩」接触过后,才得知自己的真实身分。在半信半疑之下,他迁怒于出言挑衅的埃及侍卫,将他们杀害,种下了祸根。
这样的设定改动,把摩西对族人数十年的情感积累给消抹了,同时,电影也刻意把他塑造成一个对信仰嗤之以鼻的人。于是他之所以舍去尊荣的原因,便从挺身仗义,一转而为宫廷斗争的结果。这就让观众比较难以理解,就情感一面,一个缺乏信仰根基的摩西,为何仅仅因为一次古怪的呼召,便肯放弃家庭的幸福,回到苦难的埃及,把那些陌生的同胞解放出来。
(二)漂流:从四十年缩短为九年
在圣经中,摩西在米甸地寄居了四十年,牧放羊群,蒙神呼召时已是八旬老翁,于是他以口才不好拒绝了神,逼得神对他发怒说:「不是有你的哥哥利未人亚伦么?他要替你对百姓说话;他要作你的口,你要作他的神。」
岁月的消逝,让摩西对自己失去了期待,这一个安排有着很深刻的用意。因为当耶和华的使者呼召摩西时,乃是以「火烧荆棘」的异象向他显现。荆棘被火烧着,却没有烧毁;这指明火虽烧在荆棘上,却不以荆棘为燃料。一面这启示了耶和华「自有永有」的本质,一面这也启示神虽然呼召人,却不凭靠人而成功。摩西在逃离埃及的初期,也许心里想:或许受苦个几年,神就会使用我,叫我回去拯救同胞。然而经过四十年的消磨,摩西天然的能力已被剪除,一切期望也都已经消灭,好像无用的「荆棘」一样。这时候,神才进来呼召摩西,要他回去埃及。
然而电影版的摩西,待在米甸地的时间大幅缩短为九年,这使他能以壮年的身分回到埃及,担当盖世英雄和救世主。于是他血气犹存,还想凭自己干点什么,结果回埃及以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组织反抗军,对埃及百姓发动攻击(有那么一点隐射美国的处境和巴勒斯坦问题),试图以民逼政。他也多次不认同神对埃及降灾的做法,与神发生冲突。这样,电影版的摩西可以说只是「半成品」而已,不是那个饱经风霜、对信仰经过四十年反刍的摩西,整个风韵都不相同了。
(三)对于信仰的质疑和肯定
在前述条件的集合下,摩西与神的关系也就产生了很大的变动。电影版的摩西,原本是一个缺乏信仰的人。他不信埃及的神祇,也不信希伯来人的神。他嘲笑埃及祭司的装神弄鬼,又劝告嫩不要有错误的信仰、错误的期待,以为自己能回到先祖之地。
在这样的基础上,导演雷利史考特又作了一个大胆的尝试,那就是让一个小男孩来扮演「神」,或者说「耶和华的使者」。而这个小男孩犹带稚气,看起来还有一点点任性。所以耶和华的形象,就被转化为一个能力很大,却未必睿智有谋的孩童。这样的一位,不断地使摩西感到挫折,与圣经中合作无间的模式相去甚远。我们甚至可以说,原本在四十年间中所受的剥夺和训练,电影版转而在摩西回到埃及以后,让他在短时间内就必须与神「磨合」成功,其结果就是不断地冲突。而且每次和神说话时,旁人看起来空无一物,只有摩西一人在自言自语,彷佛在暗示一切都只是摩西的自我想象。
于是,我们看见雷利史考特在批判法老暴政的同时,也从另一面质疑了神是否慈爱,是否和法老一样都是暴虐之徒。毕竟在这部电影中的耶和华神,看起来只是精力过于旺盛、对于世事半知半解的孩童,并不大像拥有完整成熟的人格。
尽管到最后,摩西成功了,希伯来全族逃离追杀,来到了大海的另一边。他甚至回头坚固了妻子西坡拉的信仰。但在颁布律法的山上,孩童形象的「神」提醒摩西:如果你不能同意我,认同你所做的,你可以不必再刻法版下去,现在就可以停止。而摩西继续刻下去了。但你其实看不出摩西之所以能继续刻下去的坚强理由,之所以从质疑到肯定的那个原因,因为存在于圣经中支持他信仰的支柱,多半已经在电影中被抽离。
到头来,观众只能不求甚解,让故事本身走下去,正如本片的英文名称Exodus: Gods and Kings,看着埃及的诸神和「旧王」法老衰落,而耶和华兴起,并与「新王」摩西同行,带领着他们的百姓继续往前,迈向那一个即将建立的国度。
< 上一篇文章 | 下一篇文章 > |
---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