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人回不到伊甸园,只能向前穿越痛苦的沙漠,唯一回家的路是最艰辛的路,可是回家意愿强烈的上瘾者,却走错了方向—向后而非向前。
台湾每年因酒驾造成的死亡车祸层出不穷,即便交通法规加重处罚,仍有不少心存侥幸的人,喝酒之后冒险骑车或驾车。今年初一位女星也因为醉酒,对出租车司机施暴,而重创前途。醉酒对人的健康和安全皆有危害,为何许多人依然沈迷于酒精?酒精到底有何魔力?
暂时麻痹和放松,酒入愁肠愁更愁
不少人以为酒精是一种兴奋剂,可以提升情绪,忘却烦恼;实际上,它是一种抑制剂,使高层脑中枢钝化。少量酒精就可使人飘飘然,脱离现实生活中的不愉快,消除压力和紧张。由于酒精使人的压抑能力松懈,导致饮用后变得健谈,做些平常不敢做的事。不过,这种爽快轻松的感觉和状态很短暂,因为问题始终还在。
当血液中酒精含量达0.1%时,人的动作协调、视觉、言谈及平衡会受损,出现中毒现象。当血液中酒精含量达0.5%时,神经生理平衡会严重受损而且失去意识。
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,多少因为社交、朋辈、业务的压力,以及社会文化对饮酒的接受程度,而产生饮酒的相关问题。台湾社会重视美食文化和社交活动,加上夜店风潮,不少青年人借着饮酒来社交、寻乐或放松。
如果「醉酒」没有受约束,很容易变成「酗酒」。一旦酒精上瘾,患者的日常生活、家庭、事业、人际关系和情绪, 皆会受到严重破坏,身体也受到严重伤害:包括肝硬化、高血压及心脏与脑部受损等。
酗酒者极度渴望回归喜乐之源
根据美国精神科医师、也是畅销书作家史考特帕克(M. Scott Peck,1936~2005)的说法,成为酒精和毒品奴隶的人,往往比一般人更渴望重返伊甸园—到达乐园或天国、回家。他们迫不及待要寻回那种自离开伊甸园就失落的温暖、与神合一的感觉。
马克冯内果(Mark Vonnegut)曾是一名精神病患和吸毒者,他说,当人回不到伊甸园,只能向前穿越痛苦的沙漠,唯一回家的路是最艰辛的路,可是回家意愿强烈的上瘾者,却走错了方向—向后而非向前。
在1920年代,精神科医师荣格(Carl Gustav Jung,1875~1961)有一位酗酒的病人,经过一年的治疗毫无进展,荣格对他说:「你来看我只是在花冤枉钱,我不知道怎么帮助你。」那人回答:「难道我没希望了吗?你不能提供任何建议吗?」荣格说:「你可以尝试寻求宗教的悔改,听说有人在悔改之后,戒酒成功。」于是,那人接受忠告,悔改信仰基督,经过六年的努力,不再喝酒。
多年以后,这个人遇到一位过去的酒友艾比。艾比请他喝一杯,但他拒绝了,这让艾比大吃一惊,因为那人原本是个无药可救的酒鬼。于是,他就把悔改信仰基督的过程说一遍。艾比认为这是个好点子,也试着悔改信仰基督,结果他花了两年的时间戒酒成功。
在信仰力量和团体支持之下,穿越重重沙漠
一天晚上,艾比遇见一位老酒友比尔。艾比说明自己再也不喝酒了,比尔大吃一惊。于是,艾比把一位荣格的病人透过悔改信仰基督而戒酒成功,以及自己用同样方法戒酒的故事说了一遍。
比尔认为这是个好方法,他也试着悔改信仰基督,没想到只花了几周就戒酒成功。1935年6月,他和医生鲍伯史密斯在俄亥俄州阿克隆市(Akron, Ohio),举办第一次匿名戒酒会的聚会。
史考特帕克医生认为,酗酒者不见得比不酗酒的人更不健康,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忧伤、恐惧、难题,只不过酗酒者无法加以掩饰。戒酒无名会助人戒酒的成功记录,超过心理学治疗,原因在于:第一,它提出戒酒的十二步骤,是一项促成心灵悔改的计划,让大家了解为何要横越沙漠,寻求上帝,但不是宗教组织活动;第二,它运用心理学的技巧,透过格言和赞助人,教大家横度沙漠的方法;第三,它是一项共同体的计划,戒酒者横度沙漠时并不孤单。
以弗所书五章十八节说:「不要醉酒,酒能使人放荡,乃要在灵里被充满。」醉酒会使人放纵肉体,也影响人的心智和自主能力。使徒保罗劝勉大家,不要被酒精充满,乃要被圣灵充满;方式就是用诗章、颂词、灵歌彼此对说,口唱心和地赞美主。如此,基督便能我们身上作王掌权,使我们胜过一切的软弱和挟制,得到真正的自由与喜乐!
< 上一篇文章 | 下一篇文章 > |
---|